榛子
【藥材名稱】榛子【拼音名稱】zhenzi
【別名】槌子、山反栗
【科屬】為樺木科植物榛、川榛、毛榛的種仁。
【產地】分布詳情見【生境分布】
【性味】【性味歸經】甘;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潤肺止咳。主病后體弱;脾虛泄瀉;食欲不振;咳嗽
【中成藥】共有 2 種中成藥使用榛子: 克感額日敦片 止痛化癥片 復方榛花舒肝膠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
【附方】
治病后體虛,食少疲乏: 榛子二兩,山藥一兩,黨參四錢,陳皮三錢。水煎服。 (《寧夏中草藥手冊》)
【采收儲藏】
秋季果實成熟后及時采摘,曬干后除去總苞及果殼。
【化學成份】
果仁含碳水化物16.5%,蛋白質16.2-18%,脂肪50.6-77%,灰分3.5%。另含16種氨基酸,其中精氨酸(arginine)含量最高,其次為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酪氨酸(tyrosine),纈氨酸(valine)。
【原形態】
1.灌木或小喬木,高1-7m。樹皮灰色;枝條暗灰色,無毛,小枝黃褐色,密生短柔毛及疏生長柔毛。葉柄長1-2cm;葉片圓卵形至寬倒卵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凹缺或截形,中央有三角狀突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中部以上有淺齒,上面幾無毛,下面沒脈有短柔毛,側脈5-7對。雄花序2-7排成總狀,長約4cm,花藥黃色。果單生或2-6簇生;果苞針形,具細條棱,外面密生短柔毛和刺毛狀腺體,上部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幾全緣;果序梗長約1.5cm,密生短柔毛。堅果近球形,長7-15mm,微扁,密被細絨毛,先端密被粗毛。花期4-5月,果期9月。
2.本變種與榛的區別在于:葉片橢圓形、寬卵形或近圓形,先端尾狀;花藥紅色;果苞裂片的邊緣全緣,很少有鋸齒。花期3-4月,果期10月。
3.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于:灌木;葉的邊緣具粗鋸齒,中部以上淺裂,基部兩側近于對稱;果苞管狀,在堅果上部縊縮,較果長2-3倍,外面被黃色剛毛并兼有白色短柔毛,上部淺短柔毛,上部淺裂。堅果先端具小突尖,外被白色絨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200-1000m的山地陰坡灌叢中。
2.生于海拔200-2500m山地林中。
3.生于海拔400-1500m的山坡灌叢或林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等地。
2.分布于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3.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甘肅、山東、四川等地。
【各家論述】
1.崔禹錫《食經》:食之明目,去三蟲。
2.《日華子本草》:肥白人,止饑,調中,開胃。
3.《開寶本草》:主益氣力,寬腸胃 ,令人不饑,健行。
【摘錄】
《中華本草》
榛子圖片
榛子
榛子1
榛子2
榛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