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藥材名稱】蜻蜓【拼音名稱】qingting
【別名】負勞、蜻蛉、桑根、倉、胡蝶、狐梨、諸乘、胡蜊、馬大頭、紗羊、青娘子
【科屬】為蜓科動物碧尾蜓和蜻科動物赤蜻蛉、夏赤卒、褐頂赤卒、黃衣等的全體。
【產地】分布詳情見【生境分布】
【性味】【性味歸經】味咸;性溫。歸腎經
【功能主治】益腎壯陽;強陰秘精。主腎虛陽痿;遺精;喘咳
【中成藥】共有 1 種中成藥使用蜻蜓: 鹿陽強腎膠囊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或入丸劑。
【采收儲藏】
夏、秋季捕捉,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炮制工藝】
《日華子本草》:入藥去翅足,炒用良。
【化學成份】
角皮脂中烷類、三酰甘油類、脂肪酸的含量較高,而蠟類會計師較低。烴類中不具支鏈奇數碳烴占56%-60%,含一個甲基的烷類分子占11%-19%,基中甲基烷類占7%-15%,2-甲基烷類1%-3%,烯烷1%-12%。三酰甘油的組成脂肪酸與游離脂肪酸種類相似,如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不飽和酸以C18:1、C18:2酸為主。蠟由C14-C30長鏈偶數脂肪酸及醇組成。
【原形態】
1.碧尾蜓,體型大,腹部長達50mm。體色帶綠,頭部有大型復眼1對,額上具一條寬的黑色橫帶。胸部黃綠色,胸側第1及第3上方1/3具條紋。翅2對,膜質,透明。翅膜上常有輕微的金黃色光澤,前緣及翅痣黃色。腹部綠色至褐色、黑色,并有條紋和斑點。
2.赤蜻蜓,體中型,腹部長35-38mm。未成熟時體黃褐色,成熟時呈鮮紅色。前胸褐色,合胸前方紅色、側面紅色。翅透明,翅痣黃色,其上、下邊緣厚,黑色,前、后翅基部均具紅斑。腹部紅色無斑紋。
3.夏赤卒,體小型,腹部長22-25mm。體黃色,胸部褐色,具細毛和黑色條紋。翅透明,翅痣黃褐色,圍以黑緣。腹部黃褐或赤褐色。
4.褐頂赤道卒,體中型,腹部長24-26mm。體黃褐色。胸部黑色、褐色、黃褐色,具黃斑和黑色條紋。翅透明。翅痣褐色,翅端具褐斑。腹部紅褐色,具褐色橫斑和黑色縱條紋,此條紋越在后邊遙腹節越擴大、色越黑,第8、第9兩節幾乎全部黑色。
5.黃衣,體中型,腹部長29-35mm。體黃色,頭部黃色,眼較大,單眼間有一條黑色橫紋,胸部黃色,具褐斑。翅甚寬,透明,基部淡橙黃色,翅痣黃色,痣的兩端不平行,外端甚斜。腹部黃褐色,具黑斑。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飛翔力強,常在水面較高上空往反飛翔,捕食飛行的小型蟲類。
資源分布:
1.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2.我國分布于南北各地。
3.分布于福建、廣西、四川。
4.我國分布于南北各地。
5.我國分布于南北各地。
【各家論述】
1.《別錄》:強陰止精。
2.《日華子本草》:壯陽,暖水臟。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息風鎮驚。
4.《陸川本草》:治腎虛陰萎。
【摘錄】
《中華本草》
蜻蜓圖片
蜻蜓
蜻蜓1
蜻蜓2
蜻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