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旗
【藥材名稱】半邊旗【拼音名稱】banbianqi
【別名】甘草蕨、甘草鳳尾蕨、半邊蓮、半邊蕨、半鳳尾草、半邊風藥、鳳凰尾巴草、單邊旗、半邊梳
【科屬】為鳳尾蕨科植物半邊旗的全草或根莖。
【產地】分布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性味】【性味歸經】苦、辛、涼。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消腫。主泄瀉;痢疾;黃疸;目赤腫痛;牙痛;吐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皮膚瘙癢;毒蛇咬傷
【中成藥】共有 2 種中成藥使用半邊旗: 蛇咬丸 湛江蛇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附方】
①止吐血:生半邊旗一握,搗爛,米泔水沖取汁飲。
②止血埋口:生半邊旗搗爛敷或干粉撒刀斧傷處。
③治馬口疔:半邊旗嫩葉二份,黃糖一份。搗爛敷。(①方以下出《廣西藥植圖志》)
④治中風:半邊風藥、石菖蒲、馬蹄決明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根莖采挖后,除去葉須、根和鱗葉,洗凈,趁鮮切片,干燥。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3-羥基-6-羥甲基-2,5,7-三甲基-1-茚滿酮(3-hydroxy-6-hydroxymetyyl-2,5,7-trimethyl-indan-1-one),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貝殼杉烯-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e-19-carboxylic acid),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19-carboxylic acid],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R)-貝殼杉烷-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19-carboxylic acid],對映-7α,9-二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6-內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kauran-19,6-olide]。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 半邊旗水提取液(PWE)和醇提取液(PAE)對體外培養的人白血病細胞株HL-60和K562有明顯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呈濃度依賴性;并明顯降低HL-60細胞的分裂指數,半邊旗5g/kg對體內移植性腫瘤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HepA肝癌也有明顯的抑瘤作用,低10倍劑量的半邊旗水提取液與低劑量5-氟尿嘧啶(5-Fu)聯合用藥可使5-Fu抑瘤率提高,在抑瘤的同時不降低荷瘤鼠末梢血白細胞數。
2、抗菌作用 100%半邊旗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毒性 以75g生藥/(kg·d)小鼠灌胃,連續觀察1星期無異常;PWE和PAE溶血試驗均為陰性,提示急性毒性很低。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莖短,匍匐,密被狹披針形、黑褐色鱗片。葉疏生;葉柄粗壯,直立,長20-、50cm,深褐色,或近基部呈黑色,光亮,裸凈與葉軸同;葉近革質,兩面無毛,卵狀披針形,長15-50cm,寬10-25cm;上部羽狀深裂達于葉軸,裂片線形或橢圓形,勁直或呈鐮形,全緣,基部下延;下部約在2/3處有近對生的半羽狀羽片4-8對,疏生,頂端長尖,全緣,上緣不分裂,下緣深裂達于中脈,裂片線形或鐮形,基部下延;葉脈明顯,單出或分枝。孢子囊群線形,連續排列于葉緣,子囊群蓋線形,膜質。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850m以下的林下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等地。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凡毒蛇咬傷,可將葉搗爛和片糖敷;治瘡癤,煎水洗。
2、《南寧市藥物志》:止血,生肌,消腫,止痛。治跌打,痢疾,發背,蛇傷。
3、《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莖,煎服,治目赤腫痛。
半邊旗圖片
半邊旗
半邊旗原生態
半邊旗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