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虱
【藥材名稱】鶴虱【拼音名稱】He Shi
【別名】鵠虱、鬼虱、北鶴虱。
【科屬】為菊科植物天名精或傘形科植物野胡蘿卜的干燥成熟果實。
【產地】天名精主產于華北各地,稱北鶴虱,為本草書籍所記載的正品;野胡蘿卜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地,稱南鶴虱。
【性味】【性味·歸經】苦、辛、平。有小毒。歸脾、胃經。
【功效】殺蟲消積。
【中成藥】共有 5 種中成藥使用鶴虱: 化積口服液 化積顆粒 化蟲丸 殺蟲丸 小兒消積化蟲散 化積顆粒
【應用】
1、蟲積腹痛。本品苦辛,苦降辛行,能除逆氣。蟲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故有殺蟲消積之功,可用于多種腸道寄生蟲,對蛔蟲、蟯蟲、鉤蟲及絳蟲等引發的蟲積腹痛均有效。《新修本草》單用本品作散劑服,殺蛔蟲、蟯蟲;《千金方》單用本品十兩,搗篩為蜜丸,梧桐子大,以蜜湯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治蛔咬痛;亦可與楝實、胡粉、白礬、檳榔等同用,治療蟲痛發作有時,口吐清水等證,如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或與苦楝根皮、檳榔、使君子、蕪荑、胡粉、枯礬為末,酒煮面糊為丸,治腸胃諸蟲,如化蟲丸(《醫方集解》);用治蟯蟲病,可用鶴虱、百部各6g,苦楝皮12g,研末裝膠囊,每晚塞入肛門1粒。
2、小兒疳疾。本品驅蟲面廣,并能消疳。可與使君子、檳榔、木香同用,治濕熱蘊結之蛔疳,如下蟲丸(《醫宗金鑒》);或與胡粉、檳榔、苦楝皮、白礬同用,治蟲積所致四肢羸困、面色青黃、飲食雖進、不生肌膚等,如化蟲丸(《和劑局方》)。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有小毒,服后可有頭暈、惡心、耳鳴、腹痛等反應,故孕婦、腹瀉者忌用;又南鶴虱有抗生育作用,體虛及孕婦忌服。
【鑒別用藥】
據考證,唐代以山道年頭狀花序作鶴虱用,驅蟲功效確實,但毒性大;宋代改用天名精子作驅蟲之劑,屬小毒之品;清代民間則以野胡蘿卜子作為鶴虱藥用。另外,近代華南鶴虱在昆明、廣東、新疆等地區使用;東北鶴虱僅東北三省習用。四種鶴虱均有驅蛔作用,但以南鶴虱驅蛔力較強,毒性小,應用范圍廣,已成為鶴虱主流商品;北鶴虱驅蛔作用次之,毒副作用較大;華南鶴虱與東北鶴虱驅蛔作用則較弱。此外,鶴虱風乃野胡蘿卜的全草,亦屬殺蟲之品,并兼解毒消腫,消氣祛痰之效。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生用或炒用。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天名精果實中含有纈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亞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內酯、天名精酮等內酯化合物。野胡蘿卜果實中含揮發油約2%,其中有細辛醚、甜沒藥烯、巴豆酸、細辛醛等。此外,尚含黃酮類、糖、季胺生物堿(可能是乙酰膽堿)、氨基酸、胡蘿卜苦甙、甾醇和擴張冠狀血管的成分。
2、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用1%天名精子酊5滴加入生理鹽水25ml中,加溫37℃再放入犬絳蟲,結果1~2分鐘死亡。鼠蟯蟲在50%及25%濃度的鶴虱液中,于20小時后,僅有少數死亡。在10%、5%、1%的較低濃度內24小時無死亡現象。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天名精內酯能使小鼠在短暫興奮后即轉入抑制,四肢肌肉松弛,并呈麻醉狀態。可對抗可拉明和士的寧所致之驚厥,與巴比妥類有顯著協同作用。對犬、大鼠腦組織的呼吸有抑制作用。對家兔尚有降溫、降壓作用。
(3)其他作用:野胡蘿卜種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兩種季胺型生物堿,一種為膽堿,有膽堿樣作用,另一種未確定。在動物實驗中,還顯示有罌粟堿樣作用。種子尚含黃酮類,能擴張冠狀血管。種子中的甙性成分,對麻醉犬有短暫的降壓和呼吸抑制作用,能松弛大鼠、兔小腸和未孕子宮。果實的熱乙醇提取物有擴張冠狀動脈(離體貓心)的作用。
3、毒副作用:臨床應用本品一般無嚴重毒性反應。少數病人口服鶴虱煎劑后數小時或第二天有輕微頭暈、惡心、耳鳴、腹痛等反應,可自行消失。本品中毒的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頭暈、頭痛、四肢無力、不能行走、說話困難;嚴重者可見陣發性痙攣、抽搐等。
中毒救治:
(1)早期催吐、洗胃。服用活性炭末20~30g。
(2)肌肉注射尼可剎米0.25~0.5g,或硝酸士的寧1mg以對抗毒素。
(3)酌情補液,靜脈滴注生理鹽水2000~3000ml,以稀釋毒素,使其盡快從體內排出。
(4)中草藥治療:a.甘草30g,綠豆30g。煎湯當茶飲;b.天麻、天南星各9g,甘草6g。水煎,分2次服,4小時1次,連服3~4劑;c.制馬錢子粉0.3g,沖服。
【臨床應用】
1、治療鉤蟲病:鶴虱90g,洗凈后水煎兩次,藥液混合濃縮至60ml(每10ml含生藥15g),過濾,加少量白糖調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ml,連服兩晚。小兒及年老體弱者酌減。治療57例,用藥15天后復查大便,鉤蟲卵陰性者45例,陽性者12例。其中合并蛔蟲感染的31例,治療后復查大便,有19例蛔蟲卵轉陰。〔《新醫藥通訊》1972;(5):45〕
2、治療蛔蟲病:鶴虱10g,苦楝根皮10g,檳榔10g,蕪荑10g,使君肉10g,雷丸10g。加水隨意,但不可過多,煎濃去渣,于清晨空腹時1次服下。每日1劑,連用2日。治療10例,驅蟲有效率為70%。僅1例發生呃逆副作用,加用陳皮后副作用消失。〔《中醫雜志》1959;(4):51〕
3、治療外陰白斑:鶴虱30g,苦參、蛇床子、野菊花各15g。加水約2000ml煎煮,濾取藥液入盆內,趁熱熏洗。嚴重者洗時加豬膽汁1枚,與藥汁攪勻。每日2次,1個月為1療程。〔《湖北中醫雜志》1980;(1):16〕
4、治療陰癢:鶴虱、蛇床子各30g,百部15g,加水約半盆,水煎趁熱熏洗,每次20分鐘,每晚1次。病程短者10天獲效,病程長者則需熏洗1~2個月。〔《浙江中醫雜志》1983;(3):118〕
5、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鶴虱、榧子、蕪荑各9g,使君子12枚,檳榔12g,烏梅5枚,川椒3g,細辛0.5g,大黃、苦楝皮各6g。清水燉上藥,服時加米醋1湯匙送下,日1劑,分2次空腹服。治療21例,一般在服藥1~3劑后,腹痛即減輕,包塊在3天內逐漸消失,其中在24小時內消失者占半數以上。排蟲最多者為115條,最少者38條。〔《福建中醫藥》1983;(1):25〕
鶴虱圖片
鶴虱
鶴虱
南鶴虱原植物
鶴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