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藥材名稱】甘草【國家保護 2 類】【拼音名稱】Gan Cao
【別名】美草、蜜甘、蜜草、薄草、國老、甜草、甜根子、棒草。
【科屬】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果的干燥根及根莖。
【產地】甘草主產于內蒙古、甘肅、新疆;西北其它地區、華北、東北亦產。脹果甘草、光果甘草產于新疆、甘肅等地。銷全國,并出口。一般以內蒙古阿拉善旗杭錦旗及磴口一帶所產品質最佳;內蒙古五原、陜西、山西、新疆所產次之。
【性味】【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中成藥】共有 2345 種中成藥使用甘草: 復方貝母氯化銨片 五維甘草那敏膠囊 鉍鎂碳酸氫鈉片 復方甘鉍鎂片 復方木香鋁鎂片 復方維U顛茄鉍鎂片 復方延胡索氫氧化鋁片 甘鎂顛茄片 甘草鋅片 甘草鋅膠囊等。
【應用】
1、用于心氣不足的心動悸,脈結代,與脾氣虛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淆。能補益心脾之氣。治心氣虛,常以之為主,配伍人參、阿膠、桂枝等同用,如炙甘草湯。治脾氣虛,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
2、用于痰多咳嗽。能祛痰止咳,并可隨證作適宜配伍而應用廣泛。如屬風寒咳嗽,可配麻黃、杏仁:肺熱咳喘,可配石常、麻黃、杏仁;寒痰咳喘,配干姜、細辛;濕痰咳嗽,配半夏、茯苓。
3、用于脘腹及四肢攣急作痛。能緩急止痛。如屬陰血不足,筋失所養而攣急作痛者,常配白芍,即芍藥甘草湯;如屬脾胃虛寒,營血不能溫養所致者,常配桂枝、白芍、飴糖等,如小建中湯。近年報道,單用甘草粉或配伍烏賊骨、瓦楞子等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的近期療效。
4、用于藥性峻猛的方劑中。能緩和烈性或減輕毒副作用,又可調和脾胃。如調胃承氣湯用甘草以緩和稍、黃之性,使瀉下不致太猛,并避免其刺激大腸而產生腹痛,半夏瀉心湯,甘草與半夏、干姜、黃芩、黃連向用,又能在其中協和寒熱,平調升降,起到和的作用。
5、用于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及藥物,食物中毒等。能清熱解毒。治熱毒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治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治藥物、食物中毒,在無特殊解毒藥時,可以甘草治之,亦可與綠豆或大豆煎湯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6g,調和諸藥用量宜小,作為主藥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搶救,可用30~60g。凡入補益藥中宜炙用,入清瀉藥中宜生用。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注意事項】
清火解毒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本品味甘,能助濕壅氣,令人腫滿,故濕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久服較大劑量的甘草,亦易引起浮腫,當注意之。甘草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以秋季為好。栽培的于種后3~4年采挖,去凈泥土,切去分校與須根,曬干;也有削去外皮的,稱“粉草”。
【炮制工藝】
1、甘草片:原藥除去雜質及蘆頭,粗細分檔,洗凈,潤透,切成厚約3mm頂頭片,干燥。
2、蜜炙甘草:取煉蜜用適量水稀釋后,投入甘草片,拌勻,吸盡蜜水,稍悶,用文火拌炒至棕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甘草片每100Kg,用煉蜜25Kg。
3、炒甘草:取甘草片清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貯藏】
大批藥材最好放于冷藏倉庫,小量時置于通風干燥處;蜜炙甘草,置密閉容器內,防霉,防蛀。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三萜類(三萜皂苷甘草酸的鉀、鈣鹽為甘草甜素,是甘草的甜味成分)、黃酮類、生物堿、多糖等成分。
2、藥理作用:甘草有抗心率失常作用;有抗潰瘍,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及鎮痛作用,并與芍藥的有效成分芍藥苷有協同作用;能促進胰液分泌;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還有一定平喘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還有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
3、毒副作用:甘草次酸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308mg/kg;甘草次酸琥珀酸半酯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101mg/kg,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43mg/kg;FM100給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760mg/kg。動物實驗證明:長期給藥有水鈉潴留傾向。腎上腺略有縮小,組織學上呈現機能低下狀態。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狀腺功能,有降低基礎代謝的趨勢。臨床應用本品,毒性甚低。但大量服用或小量長期給藥,約有20%的病人可能出現水腫、四肢無力、痙攣麻木、頭暈、頭痛、血壓升高、低血鉀等。對老年人及患有心血管病和腎臟病的人易導致高血壓和充血性心臟病,宜慎用。尚有報告,甘草鋅口服致口腔灼熱1例,低血鉀性癱瘓1例;長期口服甘草制劑致低血鉀癥誘發肝昏迷1例,引發哮喘1例。
【臨床應用】
1、治療肺結核:生甘草18g,煎至150ml,分3次口服,每日1劑,配合抗癆藥,治療55例,療效滿意者23例,進步32例,無一例惡化。〔《江西醫藥》1965;(1):562〕
2、防治瘧疾:甘草、甘遂各等份,研細混合,用時取0.5~1.0g,用棉花包裹成環狀,放置臍窩中,外用膠布固定,四周貼緊,每次貼藥1~2天,若在發作前3小時貼藥,當天即可控制發作。間日瘧效果更好,惡性瘧次之。治療46例,均貼藥1次即控制發作。〔《新中醫》1982;(7):22〕
3、治療低血壓甘草、五味子各6~12g,茯苓15g,每日1劑,分2次煎服或泡茶飲,治療42例,一般服藥3~10劑,癥狀即可消失,血壓恢復正常。〔《開封醫藥》1988;(2):42〕
4、治療心律不齊:
a.紅花、苦參、炙甘草按1:1:1.6的比例制成浸膏片,每片重0.5g,每次3片,每日3次,4周為1療程。治療45例,顯效15例,有效17例,無效13例。〔《浙江中醫雜志》1983;(1):29〕
b.生甘草、炙甘草、澤瀉各30g,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日1劑,有不定時煩躁、自汗、失眠、自覺寒熱無常者,先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再服本方。治療室性早搏23例,均獲良效。少則3劑,多則不超過12劑,癥狀消失,心電圖恢復正常。〔《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3;(2):24〕
5、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a.口服甘草煎劑,其中14例每天用量12g,8例每天用量20g,水煎早晚分服。停藥復發者再用本藥,結果顯效8例,良效8例,進步2例,無效4例。有效病例于服藥3~4天出血停止,5~14天皮膚原有淤點淤斑消散吸收。血小板上升至10.6±1.4萬/mm3,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治療中未見明顯副作用,有4例體重略有增加,未見浮腫,4例血壓輕度升高,停藥后即恢復原狀。〔《浙江中醫雜志》1988;(2):78〕
b.甘草25~3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治療8例,顯效3例,有效4例,進步1例。〔《中華內科雜志》1981;(11):204〕
6、治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生甘草,每日30g,水煎分2次服,20天為1療程。同時以硫糖鋁粉加5%淀粉糊或適量阿拉伯膠,制成20%乳膠劑,于睡前排便后保留灌腸,每次40ml,每日1次,治療本病,有較好的近期療效。〔《陜西中醫》1980;(6):17〕
7、治療尿崩癥:甘草粉,每次5g,日服4次,試治兩例病史已4~9年的尿崩癥收到一定效果。〔《中華內科雜志》1959;(12):1169〕
8、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合并陽痿:生甘草研粗末,按每包20g分裝,每日20~40g,開水泡飲,10天為1療程,一般用藥1~3療程。配合提肛運動(將臀部及大腿夾緊,深吸氣的同時肛門向上提收,屏氣,再呼氣,全身放松),每日練2~3次,每次20~30下。治療22例,治愈9例,有效12例,無效1例。〔《江西中醫藥》1989;20(6):15〕
9、治療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甘草30g,板藍根30g,蒲公英15g,連翹15g,黃連5~10g,小于5歲者甘草用20g,水煎服,治療53例,用藥2周后,死亡率為5.7%,而對照組的死亡率則為26.5%。〔《江蘇醫藥》1983;9(10):4〕
10、治療手足癬:甘草若干,切成1cm小段,以90%的乙醇為溶劑,制成30%濃度的甘草酊。將腳洗凈后用棉球在患處充分涂擦,每日2次。治療52例,痊愈27例,有效22例,無效3例。〔《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3(3):183〕
11、治療皮膚皸裂:甘草50g,放入75%乙醇中200ml中浸泡24小時后去藥渣,再加甘油200ml備用。用時先將患處洗凈,再涂本藥。治療100例,在隨訪的50例中,兩年內未復發者36例,一年內未復發者11例,無效3例。〔《新醫學》1974;(1):45〕
12、治療手部脫屑發癢癥:生甘草、白蒺藜各100g,浸于75%乙醇300ml內7天,過濾備用。外用:每日2~3次,一般3~7天即愈。治療40例,治愈39例,半年后隨訪30例,僅1例復發。〔《湖南醫藥雜志》1982;(11):10〕
13、治療凍傷:甘草、芫花各9g,加水2000ml,煎后浴洗凍傷部位,每日3次,治療76例,用藥1~3劑后,痊愈58例。〔《中華外科雜志》1959;(10):1029〕
14、治療食物中毒:
a.生甘草9~15g,水煎,2小時內分3~4次服。有發熱者,加黃連粉1g沖服;重癥者甘草用至30g,濃煎成300ml,每隔3~4小時由胃管注入100ml(相當于生藥10g);并酌情洗胃、補液等。治療誤食烏梅蛋白中毒者53人,食山荔枝中毒者197人,食不潔烤鴨中毒者204人,療效均滿意。〔《新中醫》1985;(2):25〕
b.甘草94g,加水600ml,煎兩次,得藥液200ml,待溫,先服100ml,半小時后再徐徐服下另100ml。藥渣再加水500ml,煎至200ml,一次服。若首服后惡心嘔吐,吐后再服余下的100ml,1小時后再服第二次煎液。治療食毒蕈中毒者22例,除2例因中毒時間長而同時輸液外,均單服濃甘草湯而愈。〔《新中醫》1978;(1):36〕
15、防治產后腦垂體前葉機能減退癥:生甘草15~30g,人參6g,畏寒甚者加附子10g(先煎),文火煎3次,每日1劑,2~6個月為1療程,若出現血壓偏高、水腫等不良反應,甘草即減為半量,或再加茯苓、杜仲、五味子各10g,并酌情給予少量輸血等。治療9例,痊愈3例,基本痊愈5例。又對5例分娩大失血合并休克者,于分娩后立即給生甘草10~15g,人參3~6g,大棗10枚,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對預防腦垂體前葉機能減退癥效果顯著,無1例發生本病。〔《中華醫學雜志》1975;(10):718〕
16、治療嬰幼兒便秘:生甘草2~3g,加10~15ml沸水泡服,每日1次,一般服7~15日即可,治療5例,均獲良效。〔《湖北中醫雜志》1984;(6):11〕
17、治療慢性咽炎:生甘草10g,開水浸泡代茶飲,禁食魚、辣、糖等物,輕者服1~2個月,重者服3~5個月。治療38例,痊愈34例,好轉4例。〔《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83;(1):20〕
【茶療食譜】
1、石甘茶
[材料]石膏3g、甘草3g、綠茶。
[做法]用250ml水煎煮石膏至水沸后,沖泡甘草、綠茶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也可直接沖泡飲用。
[功效]清熱和中生津。
[用途]熱病汗多煩渴。
[來源]來源于《傷寒總病論》。
2、連甘茶
[材料]黃連0.5g、甘草5g、朱砂2g、綠茶3g。
[做法]將黃連、朱砂用250ml水煎沸后,沖泡甘草和綠茶5~10分鐘即可,沖飲至味淡。
[功效]清心除煩。
[用途]心煩、心熱;熱病嘔吐。
[來源]來源于《仁齋直指方》。
3、甘草茶
[材料]甘草5g、綠茶3g。
[做法]用200ml開水沖泡后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效]和中緩急,潤肺解毒;抗炎,解毒,鎮痛,抗驚厥,鎮咳,利尿,抗腫瘤。
[用途]脾胃氣虛,腹痛便溏、食少;勞倦發熱;肺痿咳嗽;心悸;咽喉腫痛;消化性潰瘍;解藥毒;解食物中毒。
[來源]傳統藥茶方。
4、烏梅甘茶
[材料]烏梅3枚、甘草3g、綠茶3g、冰糖10g。
[做法]用開水沖泡烏梅、甘草、綠茶飲用。
[功效]生津止渴,斂肺止咳,澀腸安蛔。
[用途]用于鼻咽癌、直腸癌。
甘草圖片
甘草圖
甘草藥材
甘草飲片
甘草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