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伴隨五千年文明史,發祥于中華大地的中醫藥兼收并蓄,堅持守正創新,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貢獻。中醫藥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之一,更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從“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被先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到《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四部醫典》等中醫典籍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再到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振興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已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擴大、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革命迅猛發展,中醫藥需要傳承精華,更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利用現代科學成果和技術方法,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成為必然選擇。生物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正從藥源、診療、傳播及傳承等全生態對中醫藥進行賦能,讓古老的中醫藥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更好發揮中醫藥在維護人民健康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發展好五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醫藥學成就。
在此背景下,中醫藥健康企業、數字科技廠商等各類企業正加速布局“中醫藥+新科技”,為中醫藥現代化、科技化、數據化、智能化貢獻力量,秉持重塑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理念,致力于以科技創新助力中醫藥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大作用。
未來,在政策、需求、技術等驅動下,科技創新將引領現代中醫藥達到優質、高效、全面的新高度,以更完備的產業體系、更優質的資源和服務,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讓中醫藥為維護人類健康發揮更大作用,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 國家戰略、市場需求推動下,民族精粹縱向加深科技融合、橫向持續向好發展
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國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和同疾病作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起來的醫學科學。中醫藥學凝聚著中華文化深邃的哲學智慧,倡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順應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才能守護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強調“以人為本、懸壺濟世”,追求與人為善、無我為民的思想。“十四五”以來,中醫藥文化建設被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總體布局,其“以人為本”的自然觀、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防治觀,深刻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醫藥不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更是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載體支撐。中醫藥突出“陰陽平衡、調和致中”和“治未病”,主張以養生為要務,從整體上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進而實現“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能夠有效彌補現代醫學不足。中醫藥與西醫藥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對于增進民眾健康、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中華文化“出海”的載體,中醫藥受到政府的持續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首次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國發〔2016〕15號),首次發布《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再到《“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國辦發〔2022〕5號)、《“十四五”中醫藥信息化發展規劃》(國中醫藥規財函〔2022〕238號)等系列文件提出,“國粹”發展有了“國法”保障,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建設高水平中醫藥傳承保護與科技創新體系,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和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和發展目標。
表1.1 中國中醫藥領域重點支持政策概覽
資料來源:36氪研究院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與此同時,社會需求和民眾認可度不斷提高,推動中醫藥發展持續向好。一方面,國人亞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帶動中醫養生成大健康熱門賽道。隨著生活、工作節奏不斷加快,中國亞健康人群數量不斷增長且呈低齡化趨勢。根據人民網調研數據,僅28.5%的受訪者表示身體健康;25-35歲年齡段的亞健康人群占比高達41%。中醫“治未病”理念在改善亞健康狀態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逐漸被越來越多人熟知并實踐。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93.3%的受訪青年嘗試過各式中醫診療法,其中刮痧、拔罐、脈診、艾灸和推拿是受訪青年體驗較多的中醫養生項目,占比分別為45.7%、45.1%、40.9%、38.7%和37.6%。
另一方面,中醫藥文化傳播推廣不斷加深,民眾認可度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中國先后開展中醫藥健康文化推進行動、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等專項工作,積極建設中醫藥傳播平臺,不斷深化中醫藥文化對外交流,中醫藥文化認可度正在不斷提高,并加速助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國人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逐年提高,2022年達到22.6%,較2018年增長近7.2個百分點,預計在“十四五”末提升至25%左右。中國公民對中醫藥文化理解不斷加深的同時,中醫藥“走出去”步伐也明顯加快。當前,中醫藥已傳播至196個國家和地區,“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已先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四部醫典》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圖1.1 2018-2025年中國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變化情況
2.加快中醫藥傳承創新,現代化、科技化、數據化、智能化成必然趨勢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中醫藥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與現代醫學、生物科學、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的融合日益加深,催生中醫藥領域新技術、新模式和新理念,更好發揮中醫藥在維護人民健康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助力中醫藥國粹文化偉大復興。
借助生物技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現代科技得以與中醫藥產業各環節深度融合,從中藥材、中醫診療、中醫藥文化傳播等方面對中醫藥進行全生態賦能,讓古老的中醫藥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
圖2.1科技賦能中醫藥全生態
1)科技賦能藥材種植、采集、加工與流通等環節,有利于提升中藥材品質。中藥材質量是制約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之一,而生物育種、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的應用,加快推動智慧種植、智能生產、藥材溯源等新模式發展,有利于提升中藥材質量和生產效率。
圖2.2科技賦能中藥材質量提升
在種植環節,利用水肥一體化、智能溫室控制、智能監測等技術,實現對藥材生長環境的實時監測、精準管理,提高藥材的質量和產量;應用生物育種技術進行品種改良,培育更優質的藥材品種,提高藥材的藥用價值和市場競爭力。在采集環節,采用現代干燥、精準粉碎技術、高效提取技術等,確保藥材成分的穩定性和有效性的同時,提升采集效率。在加工環節,應用自動化炮制設備、智能控制系統、信息化管理系統等,推動中藥加工環節數字化,提高中藥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在流通環節,利用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特性,顯著提高藥材的全程可追溯性,保證藥材安全性。
2)科技賦能診斷、治療、健康管理等環節,推動中醫診療水平和服務質量提升。數字技術和智能設備輔助中醫診斷、處方開具、療法創新以及健康管理,能夠兼顧整體狀態調節和精準靶向治療,有利于為民眾提供更加優質的中醫服務。
圖2.3科技賦能中醫診療水平提升
中醫診斷方面,數字圖像處理、深度學習、聲音識別、信息化系統、高性能傳感器等技術正全面作用于傳統中醫“望聞問切”等環節。以“望診”為例,利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將采集到的各類患者神、色、形、態等內容進行挖掘、分析、處理,結合中醫診斷學理論進行望診,有效提升準確率。目前,已有廈門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開發的“WZX 舌色分析系統”等產品問世[1]。
中醫治療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中醫處方開具、療法創新,能夠提高醫師工作效率和醫療服務質量。一是大數據輔助處方開具。搜集中醫治療過程中用藥情況、用藥效果、不良反應等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病因分析、藥物成分及有效性分析,形成更精確、針對性配方。目前,已有問止中醫等多家機構開發出中醫大腦類產品[2]。二是人工智能輔助中醫療法創新。目前,現代化醫療設備和技術主要應用于針灸、拔罐、手法等直接療法,已有針灸機器人、中醫理療設備等裝備問世,如南京中醫藥大學徐天成博士領銜研發的“數字經絡——智能針灸機器人系統”、“中醫+新科技”公司玉玄道開發的調節人體機能的智能可穿戴產品“三才神罩”等。
健康管理方面,通過數字技術、移動終端等手段,實現院外健康管理,助力“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借助智能健康管理平臺、云診所、智能手表/手環等應用,一是對飲食、運動、睡眠等健康數據進行監測,智能推薦個性化的中醫養生調理方案,實現日常健康的常態化管理;二是為已病患者提供在線咨詢、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等新型中醫診療服務,實現院外康復指導和監督,顯著提升就醫體驗。目前,多家機構已推出“中醫+智能健康管理”領域服務,例如玉玄道建設云診所、玉玄道APP等中醫信息系統,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3)科技賦能中醫藥文化傳播和傳承,助力大眾認知度提升,推動中醫藥更大發展。一方面,數字技術能夠讓廣大民眾充分享受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利用大數據、5G、直播等新興技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提高中醫藥文化傳播的創意性、有效性,如各類中醫藥服務平臺可以幫助民眾更快了解節氣養生、食療藥膳、針灸按摩、日常保健等知識;以杭州市中醫藥文化數字健康生活館為代表的中醫藥智慧展館,通過可互動、數字化、沉浸式的活動體驗形式,推動中醫藥文化“破圈”傳播。
另一方面,數據化已成為中醫藥活態傳承的重要手段。采用文本、圖片、音視頻等數字化手段對名老中醫知識、技能、經驗等進行記錄、存儲、保護、傳播和創新,方便弟子學習和研究,從而提高傳承的效率、范圍和效果。
圖2.4科技賦能中醫藥文化傳播傳承
綜上,現代科技正從藥源、診療、傳播及傳承等全生態對中醫藥進行賦能,為傳統中醫藥帶來新的活力與發展模式,有效提升中藥材質量、中醫診療水平、大眾中醫認知度的同時,有力促進了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現代化、科技化、數據化、智能化能夠引領現代中醫藥達到優質、高效、全面的新高度,已成為中醫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3.中醫藥+新科技跑出“加速度”,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在數字中國和健康中國的戰略背景下,現代化、科技化、數據化、智能化對中醫藥振興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日益凸顯,并將在中醫藥未來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更完善的產業體系、更高的可達性,為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走出國門提供強力支撐。
一是推動中醫藥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技術與中醫藥各環節更深層次融合,將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種植精細化、生產智能化、溯源閉環化、診療優質化、管理信息化,進而打造更完備的中醫藥現代化產業體系。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中藥質量控制標準、中醫處方標準、藥效評價體系等,推動全面客觀的標準與評價體系構建,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將推動中醫藥標準與國際接軌,提高中醫藥在全球的接受度和影響力。
二是深化中醫藥便民惠民服務,推動中醫藥事業開放發展。一方面,隨著中醫藥數字化建設進一步鋪開,社區醫院、衛生服務站等基層醫療機構的數字化、智能化部署,將使廣大民眾能夠以較低成本、更便捷地觸達中醫服務,從而提高中醫藥民眾普惠度。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有利于推動中醫領域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和數字化裝備產品研發,拓寬中醫藥應用場景,以高效、便捷、精準、個性化的醫療服務,滿足全球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科技創新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插上翅膀,為中醫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且完備的基礎條件。如何運用科技力量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走向國際化成為行業當下的重要命題。中醫診療機構、數字科技廠商等各類企業正加速布局“中醫藥+新科技”,致力于以科技創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醫藥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玉玄道為代表的中醫藥健康企業,憑借全產業鏈布局、人才團隊支撐等優勢,積極拓展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創新模式。玉玄道以中醫藥領域豐富經驗和人才積累為基礎,積極探索“中醫+新科技”創新之路,逐步發展成為中醫藥健康全產業鏈集團企業。
圖3.1玉玄道堅守“中醫藥+新科技”創新之路的核心競爭力
數字科技企業亦充分發揮自身研發創新實力,加快將數字技術應用于中醫藥領域。例如,人工智能企業兆光科技依托重慶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團隊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AI大模型在中醫藥領域應用,助力中醫診療水平提升。
中醫藥搭上現代化、科技化、數據化、智能化列車,奮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推動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同時,為人類健康貢獻重要力量。未來,在政策、需求、技術等驅動下,“中醫藥+新科技”將迸發更大活力,以更優質的中醫藥資源和中醫藥服務,服務全球消費者。從秦漢《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體系,到明清瘟病學的誕生,再到受古代典籍啟發而產生的青蒿素,幾千年來中醫藥文化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補充、拓展和完善,為人類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聯通中西,當下年輕人對帶著中藥香茶飲的追捧,正是先人嘗百草所給的勇氣,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流露。